孩子學習美術,是借積極的情感體驗,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與創造力,提高審美品位與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願G2000望與能力。因此美術教育應通過發展兒童知覺、美感與創造性,促進兒童成長。
  畫什seo麼與想象力
  動植物、生活與故事中的人二胎物及場景一直很穩定地是孩子自發繪畫的主題。為什麼說一直很“穩定”呢?這是因為繪畫的內容皆源於感知經驗,而人對自己在意的事情又會獲得更多的“感知”。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無論畫什麼,基本都見過實物,至少是見過圖片的。
  我的兒子很喜歡魚,通過圖片、水族市場、海洋館認識了上百種魚。他京站美食從會握筆就嚷著要畫魚。現在兩歲多的他偶爾能夠畫出魚了。但更多的時候,還只是把信手畫出的各種造型命名成各種魚,而偶爾的幾筆橫向線條則被他想象成了魚兒不能缺少的水。
  想象力,現在貌似成為了評價兒童繪畫的一個重要的標準。而孩子沒有想象力也會讓家長頭痛。想象力從哪裡來呢?逐漸積累的生活經驗,轉化儲存在大腦表象中,就為想結婚象力提供了原材料。少一會兒iPad、動畫片,多一會兒動物園、植物園的觀察,多一些在逛市場、軋馬路途中的細節體察,想象力就會不期而遇了。連成年人的很多預斷也是通過經驗,“想象”事件發生嘛。
  還有一類的繪畫主題比較貼合時政,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這類主題一般從小學開始出現,以各類評比、展覽等為主要出口,或多或少有師長的指導了。比如最近的“中國夢”主題,很多老師都正在網絡上求教怎麼畫呢。孩子參與這種主題繪畫好不好呢?只要他能夠理解,並且願意創作,沒有什麼不好的。
  繪畫同寫作都是記錄與表達的方式,每個孩子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語出盧梭)。
  怎麼畫與怎麼學
  20世紀末,兒童美術教育開始與市場的合謀,打破了少年宮等半公益性機構對校外兒童美術教育的“壟斷”,兒童美術教育開始融入了新的思路與新的嘗試,一些兒童美術工作室開始創辦,孩子們創作的材料多了,內容廣了,主題靈活了,形式也豐富了。
  但市場主導是把雙刃劍。一些機構為了“財源”,指示教師“過度輔導”,因此孩子的作品雖然“好看”了,童心童真的作品卻減少了。而一些低劣的比賽、展覽、考級在自己斂財的同時,也助推著師長的功利心,影響著孩子的繪畫,甚至是孩子們的心境。在這些參展或參評的作品中,主題或技法“早熟”、甚至帶有明顯師長手筆的為數不少。
  孩子參加繪畫比賽或展覽不是壞事,但這不是目的,而是對興趣的肯定與鼓勵。因為對孩子而言,畫畫只是游戲,只是毫無心理壓力地信手塗鴉。最美的藝術卻正是從這樣的情感中釋放出來的。這也是畢加索等大師都要向兒童學習繪畫的原因。
  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藝委會秘書長、中國少兒造型藝術學會副會長楊景芝女士就認為,“兒童不需要教他怎樣畫,而是引導他們學會怎樣自己畫。”楊女士還以自己的女兒做教學實驗對象,從5歲開始鼓勵她依靠直觀知覺寫生,鍛煉她的觀察力和視覺造型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從畫生活記憶畫入手培養繪畫創作能力,註意培養審美情趣。她女兒幼時起一直就將繪畫當游戲,直到初三時才決定報考美術專業學校,僅用不到一年的部分業餘時間進行專業練習,就順利通過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考試。這裡雖有天資與家庭環境的影響,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順應孩子發展的規律。
  怎麼看與怎麼評
  雖然知道孩子的作品與身心發育相關聯,但評價作品時,仍以“像不像”作為最先想到的標準,這是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有的慣性思維。甚至有些師長,還希望通過技法的學習以及模仿的手段,迅速提升孩子的繪畫能力。這種美術教育脫離兒童實際,以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用模仿的教學方法,最終會壓抑兒童創造力,也是孩子們隨著年齡長大,漸漸不喜歡畫畫的重要原因。
  孩子學習美術,是借積極的情感體驗,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與創造力,提高審美品位與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因此美術教育應通過發展兒童知覺、美感與創造性,促進兒童成長。師長不妨多啟發、多鼓勵,引導他們盡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去創作,讓孩子始終保有創作熱情,與孩子一同分享創作帶來的快樂。
  □陳鑫(今日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
  (感謝周櫻女士、閆珉先生對此文的幫助)
  相關報道見C特12-C特13版  (原標題:說說孩子的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05ansph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